
2022公共基礎知識經濟知識:經濟學中三大成本問題
在微觀經濟學中成本一直是一個關鍵問題,它涉及企業(yè)最終盈利問題,同時,在目前事業(yè)單位考察中也經常會結合成語或俗語考察相關具體內容區(qū)分,同時也會考察三大成本具體名稱,常見于事業(yè)單位單選題或多選題,考查方式為識記和理解。
經濟學三大成本指的是沉沒成本,邊際成本,機會成本。
一、沉沒成本(英語:Sunk Cost),或稱沉淀成本或既定成本,是經濟學和商業(yè)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舉例來說,如果某人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因為臺風影響無法到達影院,無法觀看電影,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所支出這部分價錢就算作沉沒成本。
當然有時候沉沒成本只是價格的一部分。比方說某人買了一輛汽車,然后用了幾天低價在二手車市場賣出。此時原價和賣出價中間的差價就是沉沒成本。而且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例如某人留著那輛汽車的時間越長,一通常來講就會因為折舊而使賣出價會越低。
二、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亦作增量成本(Incremental Cost),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指的是每增產一單位的產品或多購買一單位的產品所增加的成本。
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比如,一家汽車公司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100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5000輛的成本就更低了。這被稱為規(guī)模經濟。反之則為規(guī)模不經濟。邊際成本在日常應用中存在一個較為常見的效應被稱作邊際效應。在經濟學中邊際效應是指經濟上在最小的成本的情況下達到最大的經濟利潤,從而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指的是物品或勞務的最后一單位比起前一單位的效用。如果后一單位的效用比起前一單位的效用大則是邊際效用遞增,反之則為邊際效用遞減。例如我們早餐可以食用八個包子,而一屜小籠包數(shù)量為10個,在前八個包子食用過程中每增加一個對于食客而言飽腹感都處于正向增加的過程,但是到達8個以后,第9個和第10個包子就會讓食客感到痛苦,甚至惡心,后兩個包子的增加就是邊際效用遞減。
三、機會成本是指企業(yè)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yè)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jù)是實際收益必須大于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在生活中,最常見的機會成本莫過于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了,通常情況下人們會選擇熊掌,被放棄的魚就作為機會成本。這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機會成本特指的是放棄那部分成本,而非是選擇的那部分。
四、總結
若考試考察經濟學中三大成本是什么考生可選擇沉沒成本,邊際成本,機會成本。
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付出的且不能回報的成本,例如預訂的火車票,電影票,即使后來因為某些原因導致我們不能享受相關的服務,但已經付出的錢再也收不回來了。常見考試成語為覆水難收,有些時間我們也可以將其簡單理解為損失。
邊際成本指的是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成本,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增量,常見考察形式為案例考察,例如入芝蘭之室,久不聞其香,反映出什么經濟學現(xiàn)象,選項就是邊際成本,因為在舊入其中后,增加量達到頂點,就沒有更多的收益了。
機會成本則指企業(yè)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為了選擇某項機會所承擔的成本,它更強調的是選擇,因此,如果題干描述若干個機會、方案進行選擇的內容,我們就應當選擇機會成本。例如,老賈是位農民,今年面臨選擇種桃還是種梨,桃收益每畝20000元,梨每畝收益8000,最終選擇種桃,這反映出來的就是機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