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務員結構化面試技巧
如何在政策理解題中結合背景分析
在政策理解題中,分析往往必須結合對時代、政策背景的認識,而常犯錯的就是分析脫離時代,僅僅從自己的認知中去談,這種分析不但可能有偏差,而且也會顯得比較淺薄,難以獲得高分,因此,建議大家在分析中結合背景,具體舉例如下:
例題展示
近日,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荚嚬芾淼耐ㄖ?,明確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其他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對此,你怎么看?
【常見問題】
對于“一、二年級不進行筆試考試”的分析過于簡單,比如分析“對孩子學習效果有影響”“讓家長產(chǎn)生教育焦慮等”“讓學校難以掌握孩子的學習進度”,這些分析不能說錯,然而,卻脫離了時代“雙減”政策的背景,會給人一種沒有充分理解政府做法的初衷的感覺。
【解決對策】
1.從觀點中點明背景。
如:教育部此舉旨在減輕小學生的學業(yè)負擔,也是落實雙減政策的具體措施之一,從中也看到了教育部門想要減負的決心。
2.在分析中點結合背景。
結合背景:由于升學壓力、就業(yè)前景不明朗、經(jīng)濟形勢下行等因素,家長和學校對于孩子的成績往往給予過高的關注,然而過度關注考試成績結果,往往與育人成才的初衷背道而馳。孩子的學習壓力、學習負擔過重,苦不堪言;學校脫離了教育的初衷,從育人變?yōu)榱?/span>“唯升學論”,對差生疏于關注甚至主動放棄;家庭中因為學生成績導致矛盾叢生,甚至釀成傷人、自傷的悲劇等等。具體來說
(1)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沒有了成績的束縛,家長就不會總拿孩子的成績進行對比,老師就不會總因成績而批評孩子,摒棄了不必要的分數(shù)競爭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淡化成績對學生的影響。
(2)減輕孩子的學業(yè)負擔。以往中小學生在??赡芤?jīng)歷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課堂小測等考試,過多、過頻的考試讓其苦不堪言,而此次大幅壓減考試次數(shù),讓其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發(fā)展自身個性,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3)倒逼提升課堂質(zhì)量。壓減考試次數(shù),缺少后期考核,那教師就應優(yōu)化教學方式,關注日常課堂效果,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讓孩子在課堂上吸收,而非后期通過考試檢查學習效果。
在背景分析中如果能夠結合時代背景去分析政策,就能夠更容易向考官展示自己的思維邏輯,不但充分體現(xiàn)了思考問題的全面性,還能夠適當體現(xiàn)自己對熱點的了解,實現(xiàn)個性化。
現(xiàn)場模擬題目如何突出情境感
現(xiàn)場模擬類題目,也稱情境模擬類題目,核心考查應試者的言語理解與表達能力,在出題形式上最顯著的特征是結尾處往往會有“請現(xiàn)場模擬”等字樣。這里面的“模擬”二字強調(diào)的是將自己置身于題目設定的場景中,根據(jù)題目給定的主題,按照題目設定的身份,采取適當?shù)恼Z言風格,精準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傳遞有效信息,說服考官。那么,如何入情入境、自然真誠的作答是突出個人亮點的關鍵。
例題展示
王老師在班會上給同學們講有關誠信的問題,此時有一位同學站起來說講誠信的人會吃虧。假如你是王老師,會如何對這位同學做出解釋?請把考官當成是同學,現(xiàn)場模擬一下。
【如何突出情境感】
1.一般要有稱呼,多用第二人稱。在此題中,王老師的講話是在班會上,應該與提問的同學很熟識,如果用“這位同學”來稱呼顯得有距離感,不夠親切和真實。如果換為“小明同學”、“霖霖同學”,并且在此后的溝通中多用“你”來指代對方。這樣既契合老師和同學之間的身份,又親和自然,以示平等交流。
2.語言風格場景化,多關注細節(jié)。在此題中,這位同學是站起來提問的,雖然提出的問題比較尖銳,但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也側面反映了這名同學是在很認真的聽老師講話,積極思考。此時作為王老師,如果一開始的回應是“這位同學,老師現(xiàn)在來回應一下你剛才提出的問題”,連示意請坐都沒有,會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并非師生之間的平等交流,也沒有考慮到學生提出的疑問是否有一定代表性,給人一種接下來都是說教的錯覺,勢必會影響溝通的效果。如果換成“霖霖同學,你先請坐,你的問題想必也是大家想問的”,或者是“霖霖同學,你提的問題非常好,先請坐”,這樣回應不但態(tài)度積極,而且也保護了提問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拉近與提問同學的距離,有利于增強班會的效果。
3.內(nèi)容上要圍繞主題,合理設計,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如果都是古今中外的引經(jīng)據(jù)典,旁征博引,會很難引起提問同學,乃至班級其他同學們的共鳴。班會需要大家充分參與,不能只是老師的自說自話。如果換成“同學們,現(xiàn)實生活確實存在霖霖同學所說的這種情況,比如隔壁班的冰冰同學,幾天前在來上學的路上拾金不昧,一番周折才物歸原主,但自己卻遲到了,班里的流動紅旗隨即被取消,當時看起來誠信的人確實吃虧了。但真的吃虧了嗎?后來,學校了解到原因后,不但撤銷處罰,而且在全校大會上被點名表揚。失主也找到學校,當面表達了感謝。”通過從身邊的小事切入,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所以在溝通內(nèi)容上,要站在溝通對象的角度,結合題目情境,思考如何能引起注意,啟發(fā)思考,實現(xiàn)共鳴。
以上就是跟大家分享的現(xiàn)場模擬類題目如何突出情境感的一些小技巧,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多觀點哲理故事的優(yōu)化作答
在結構化面試中,哲理類的題目考察地位舉足輕重。以領導人講話、原理效應、哲理故事等形式出現(xiàn)。對于哲理類考題研究發(fā)現(xiàn),哲理故事多觀點類是僅次于領導人講話的“新寵”。但對于廣大考生而言,能說卻說不好,影響了作答質(zhì)量。如何更好作答多觀點哲理故事,以一道經(jīng)典題目剖析出作答的共性問題和優(yōu)化方法。
例題展示
一群小猴子在森林里玩耍時,突然發(fā)現(xiàn)月亮“掉”河里了,它們非常著急,擔心會給森林帶來災難,于是首尾相連,倒掛在樹上,想把月亮從河里撈起來,可一撈月亮就碎了,撈了好多回都沒有撈起來。正在著急時,一只老猴子對他們說:月亮還掛在天上呢,小猴子們抬頭一看,恍然大悟。談談這則故事對你的啟示?
【影響作答的突出問題】
1.提煉觀點不夠全面。類似寓言故事相對于一般題干較長,在時間和考試環(huán)境壓力下,很容易挖掘不全隱含的觀點。
2.作答內(nèi)容千篇一律。作答哲理故事題目,它不像警句諺語,亦或是詩詞晦澀難懂,故事都能看懂表層含義,造成你知我也知的千篇一律。
3.語言表達不夠生動。作答過程中不能以情動人,談不上啟示,有感悟。
【如何優(yōu)化-“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
1.觀點提煉雙保證:
(1)直接提煉:讀完題干從關鍵詞提煉。猴子們發(fā)現(xiàn)月亮“掉”在河里,擔心會給森林帶來災難,看到擔心,體現(xiàn)了憂患意識;猴子們首尾相連撈月亮,看到首尾相連,體現(xiàn)團隊協(xié)作;一只老猴子對他們說:月亮還掛在天上呢,小猴子們恍然大悟,看到老猴子說后小猴子恍然大悟,體現(xiàn)要善于傾聽。
(2)間接提煉:又稱為概括提煉。如猴子發(fā)現(xiàn)問題就想辦法解決體現(xiàn)行動力;一只老猴提示,但并沒有參與撈月,說明其不盲從,能獨立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
2.內(nèi)容分析新與高:
(1)詞組分析新:如動詞。撈了好多回都沒有撈起來,體現(xiàn)了對目標不輕言放棄,不斷嘗試的執(zhí)著。
(2)政治素養(yǎng)高:提煉的啟示重要性認識,需體現(xiàn)公職人員政治素養(yǎng)。如猴子撈月故事提煉的憂患意識、團隊協(xié)作、發(fā)現(xiàn)問題等,需與當下十四五規(guī)劃、百年未見變局、鄉(xiāng)村振興、第二個百年等靈活運用,從而提高作答分析的高度。
3.感情輸出要生動:
(1)感情切入:自然靈活真誠。各位考官!再次看到《猴子撈月》這個寓言故事,已經(jīng)過去十五年多了,小學課本中看到這群猴子去水里撈月,感覺很滑稽和愚蠢。但是此刻再次看到感想頗多,具體是...。
(2)分析生動:善用邏輯框架與生動詞。如一是,一群小猴子...想到的是...并不是愚蠢...而是....二是...更不是滑稽...這不就是...未來工作中我需...。
(3)結尾升華:語氣加重放緩,陰陽頓挫。如知易而行難,作為一名新時代公職人員,必須用好哲理給予我們的智慧,更好地肩負起時代重任!
以上就是跟大家分享的哲理故事多觀點題目,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在作答此類題目時,除常規(guī)的因果分析和主體分析外,一定要分析觀點全面有新意、還要有政治敏銳性以及有感情表達。
辯證思維作答雙觀點題
雙觀點題是綜合分析能力考查中??嫉念}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這種題目是指不同的主體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核心話題有不同的認識。其命題結構一般表現(xiàn)為:“……(現(xiàn)象),有人認為……,也有人認為……,你怎么看”,“有人說……(道理),也有人說……(道理),你怎么看”。其最終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也就是對問題要能夠“辯證看待”。而辯證思維可以從“兩點論”和“重點論”兩個方面進行理解。那么接下來通過一道題目來展示一下怎么在亮明觀點、分析觀點時體現(xiàn)辯證思維,給各位考生一些借鑒和參考。
例題展示
某市將周一設置為無會日,有人認為有助于基層減負,有人認為這會產(chǎn)生新的形式主義,對此你怎么看?
【存在問題】
1.觀點不全面。對題干中的核心話題和觀點不能“一分為二”地看待,表述時片面地贊同或反對一種觀點,對另一種觀點全篇沒有提及。
2.論述無側重。具體闡述分析時,在篇幅和論述的角度上沒有向考官傳遞出自己到底更側重兩個觀點中的哪一個,傾向性不明顯。
【如何用辯證法作答雙觀點題】
1.立場鮮明,全面準確亮明自身觀點。
要針對核心話題談看法,比如本題的“無會日”,同時也要結合核心話題,表明自己對題干中兩種觀點的態(tài)度,或贊同或反對,態(tài)度傾向只要能自圓其說且符合當下的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可以。例如“兩點論”就是無會日既能給基層減負,但也會帶來一些形式主義問題。而“重點論”就體現(xiàn)在這兩種影響中,減負的作用更大一些。
示范作答:
基層是服務群眾的第一線,工作很忙、很累,無會日的設置確實減輕了基層的工作負擔,但只是周一無會可能會催生新的形式主義。所以基層會議該開還得開,關鍵在于開短會、開有效率的會、開解決問題的會。
2.辯證分析題干觀點。
(1)重點分析“有助于基層減負”。
既然在亮明觀點時認為無會日更大程度上是為了基層減負,那么我們就用更大的篇幅,更加多元的維度,比如背景、現(xiàn)狀、影響等進行著重分析,體現(xiàn)我們的傾向性。
示范作答:
①存在的不良現(xiàn)狀。當下一些基層單位存在文山會海的現(xiàn)象,擠占了干部服務群眾的時間,消磨了干部們的斗志。②當前的政策背景。2019年是“基層減負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解決形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更好地為基層干部松綁減負。③設置無會日的意義。減少了一些沒必要的會,壓縮了會議時間,提升了開會質(zhì)量。讓基層工作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基層建設中來。
(2)不忘分析“會產(chǎn)生新的形式主義”。
辯證思維的魅力就在于能“一分為二”和有側重地看問題,所以在大篇幅分析完無會日給基層帶來的好處后,也不要忘記好舉措如果執(zhí)行不到位可能給基層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篇幅上可以適當減少一些。
示范作答:
①可能產(chǎn)生的問題。有會不開,把無會當成不能開會?;蛘弋a(chǎn)生報復性開會,把周一沒開的會挪到周二、周三開,甚至有更多的會。②新問題的影響。該開的會不開,會耽誤基層工作推進。而報復性開會,則會增加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3)綜合表述,回扣自身觀點。
無會日歸根到底還是為了給基層減輕負擔,雖然會出現(xiàn)一些落實上的小問題,但我們要積極應對,推動“無會日”變成“有為日”。
綜上所述,無論是亮明觀點還是接下來的分析觀點,我們都可以用辯證思維來進行。所以,也希望各位考生能夠掌握這種辯證思維方法。